陈笳咏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2014-12-03来源 : 互联网

“疾风知劲草---陈笳咏的艺术和人生”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日前在西安举行,80余幅书画精品及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描绘出“长安画派”重要画家陈笳咏先生的艺术人生,也让众多参观者体会到创新于艺术天地的陈笳咏“凌云笔意自纵横”的执着追求。

20世纪60年代,一个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家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以其苍厚质朴的画风,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从此有了区别于南方以清丽为主要特色的“长安画派”。其时,陈笳咏一直在陕西美协工作。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程征认为,“长安画派”的确是因赵望云、石鲁等的影响而成名,尤其是颇有争议的石鲁。但“长安画派”不是一个孤立的仅仅由六位画家组成的群体,而是一个由诸多画家于上世纪50年代起在陕西省美协共同学习讨论中逐步形成的,并*终因1961年由六位画家在北京举办“国画习作展”而形成的称谓。

可以说,“长安画派”固然是一个以地域为名的画派群体,但地域性决不是其标志,而它的艺术主张与艺术**力才是其真正的灵魂与归宿。陈笳咏于1951年与时任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兼任《西北画报》社社长的石鲁相识。次年,陈氏正式调入《西北画报》创作室搞专业创作。随后,他在创作的实践中有力证明了“长安画派”所倡导的“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这个艺术主张的前瞻性、正确性。

**作家贾平凹在1991年读到陈氏的画时说:“先生的作品很奇特,初读似乎容易误为有躁气,若再读,涌动的是一种活力。先生的**是外向式的,对于一个老画家,沉静的东西或许标志着老到,动势的东西却更能显示**的张力。正是有其**,先生的画作未沦于迂腐,产生着他的魅力。”

**策展人张渝说,善于思想的陈笳咏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遭遇了卓然*立的“长安画派”。他本来可以也应该成为该画派的一棵乔木。但是,他更愿成为一株野草。他喜欢这样的话:真名士,自风流。

程征认为,如今,许许多多当年参与“长安画派”艺术活动的人将逐渐进入到历史的视野,如被我们渐渐淡忘而却誉为“长安画派”重要成员的陈笳咏,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理论思考文章,也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在其渐行渐远之后,“长安画派”的一个见证者、参与者、实践者、思想者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

实际上,陈笳咏对于自己的创作之路,有更为深刻的体会:“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逐步掌握了创作规律。它是被‘概念化’束缚了20年之后,才得到解放的——使我懂得了艺术是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审美感受。”

在其文章中提到,病中的石鲁提出“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这一**论断,似乎一下子打开了陈氏书画的关捩。而后的若干年,他努力地以笔墨实践着这一论断。齐白石曾有六十岁变法这一令世人称道的艺术经历,而陈笳咏也在55岁时用二年的时间临写汉隶名品《石门颂》,又用半年多时间临写马王堆汉简,并*终把书法、绘画有机结合,书既是画,画也是书,成为一时美谈。

参观者不难发现,陈氏的题画书法,尤其重“势”,用笔迅疾,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其书非篆非隶,又篆隶结合;非草非行,又草行得体,富含感情,形成了气刚骨强好似任意纵横的*特风格。

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书法家钟明善回忆与陈笳咏在陕西省美协相交的日子说:“笳咏先生以自己*具的书法审美追求,在质直、拙朴、大气方面写出了自己的个性,这正是书法创新的灵魂所在;书画融合的笔墨是经过了高度概括、提炼、夸张以后的简净之心线。”

作为“长安画派”的重要见证者与参与者,陈笳咏与石鲁先生有着三十年的友谊。他不仅有多篇回忆“长安画派”及石鲁的文章,也在依稀的梦中思念着老朋友,并对**之后的长安画坛种种现象表现了担忧,一*《忆石鲁》透露:“死别吞声忽三载,思潮万变更思君。画派开宗何人继,徒拉大旗当虎皮。名家下笔各有法,舍笔求奇空吓人。雕虫小技何足取,画派长安旨创新。”

张渝认为,“长安画派”的主体画风是雄浑扑拙,气势逼人。作为其中的一员,陈笳咏大大地强化了“长安画派”雄浑画风中的怪诞的维度,达到了“怪辞惊众”的美学境界。这种“物状奇变”的创作方法远承中晚唐的诗歌创作,强调“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的气魄。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