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是当今一种流行趋势,俗话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开店当**,既可以开开心心做事,又可以高高兴兴**,何乐为不为呢?对于当今大学生创业**,要从我们身边发现商机,寻找*佳创业项目!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靠熬粥熬成**富姐儿的创业故事吧!
大学生创业**,李春花,一个带点泥土清香的名字,虽然年龄不大,不过很多朋友习惯叫她“李姐”。“李姐”今年23岁,犹如邻家大姐,李姐喜欢笑,笑声朗朗。她把稀饭文章做到了极致,注册国家商标,拥有30多个品种,她撩起的不仅仅是美食家的胃口,人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位下岗女工怎么能凭一碗稀饭创出了一个别人想都不敢想的奇迹?
大学生创业**家庭债务所迫,走投无路要到雪域高原卖稀饭
李姐与丈夫辜强都是重庆人,夫妻俩摆了一个烟摊,到1997年他们靠香烟生意已挣到20多万元。就在李姐两口子憧憬着美好生活之际,一件意想不到的灾难几乎将他们置于死亡的边缘。
1998 年12月的一天,一位生意上的伙伴匆匆来到家里,神秘地对李姐说:“大姐,我有一个朋友是烟厂的,直接可以从厂里提货,烟的进货自然比烟草公司低得多。” 只有初中文化的李姐半信半疑地问:“能保证烟的质量吗?”“我敢骗别人,也不敢骗你大姐嘛!这批烟保证你*大*……”那位朋友拍着胸膛信誓旦旦地保证。
送走朋友,两口子细细思量,认为朋友不可能害他们。况且,她已经不满足做点“小打小闹”的生意了,一心想干点“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于是夫妇俩从银行取出了20多万元,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20余万元,买回了100件香烟。
但她那批烟出售才两三天,一些买烟的人纷纷找到她要求退货,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她卖假烟。所有香烟被查封,回头去找那位朋友,朋友却像人间蒸发般地消失得无影无踪。
李姐不但身无分文,还背上20多万元的债务。她整日以泪洗面,债主三天两头到家里催债,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一天下午,李姐夫妇磨破了嘴皮总算把一位前来要*的债主送走了,精疲力竭的辜强流着泪对妻子说:“再这样下去,我们都会被逼疯的……”
“可我们拿什么去翻身呢?一分本*都没有了,就是卖稀饭,也要本*呀……”
稀饭?两个字一下点醒了李姐,“我们可以从卖稀饭开始,卖稀饭与卖香烟比起来,只是小本经营。”她一本正经地对丈夫说,“对,我们就卖稀饭!”
“卖稀饭?卖稀饭能挣几个*呀?”丈夫一脸惊讶。
“总比没有利润强,总比愁眉苦脸成天哀叹强。一碗稀饭就算*几分*一角*,只要量上去了,还是不错的。不要把痛苦经常挂在嘴巴上,面对现实比什么都重要。失败算啥子嘛,失败就是给了你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
说了好久,丈夫终于答应卖稀饭了。但他强调不能在重庆卖,因为债主多,生意肯定做不清静。于是,夫妇俩打开全国地图来寻找“梦开始的地方”,找来找去,他俩决定去西藏,去雪域高原卖稀饭。原因有二:债主不可能一下子找到那么高的地方,二来,他们想搞一个实验,用雪水熬出的稀饭是否不同?
1999年3月,两口子来到成都准备前往西藏。但听说西藏海拔高,李姐心脏不好,还有高血压,不能适应高原的生活环境。后来,两口子决定留在成都创业,但成都市内饮食业太发达,他们就确定了一个折中方案;到成都双流县城去卖稀饭。
在这个举目无亲的小城,他们跑了10多天,找到一个6平方米的门面房,年租费3000元,办好各种手续,他们的*也用光了。辜强悄悄回到老家好说歹说厚着脸皮借了6000多元,李姐夫妇总投入1.5万元。饭店总算开张了,夫妇俩苦心经营着他们心中的一线希望。
大学生创业**“前卫”改革第一步:推陈出新改良稀饭
两口子起早贪黑,但稀饭店的生意并不好。当地像这样的小饭店比比皆是,刚开始的3个月里,每天到饭店来吃饭的人寥寥无几,他们亏本3000多元。看到眼前的情景,李姐整天心急火燎,再这样下去,自己不但*不到*还可能要增添新的债务。
李姐认为,早上喝稀饭是中国人的传统,那么改在中午或者晚上喝稀饭有没有可行性呢?思路一打开,两口子热烈探讨起来。李姐大胆预言:中午晚上喝稀饭是可行的。比如“鱼稀饭”系列、“腊肉稀饭”系列、“斑鸠稀饭”系列、“肥肠稀饭”系列等等。另外,还得根据稀饭的特点配置各种各样的菜品。这样就把大餐的饮食特点结合进来了。卖稀饭就不再是“微利行业”了。
他们做了分工,丈夫辜强负责搞“课题研究”,中心工作就是熬稀饭。李姐还继续研究“战略问题”,她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大力进行广告宣传,创建一个品牌,想来想去她给自己的小店取了一个名字“李姐稀饭大王”。
第二天一大早,夫妇俩熬了5锅不同类型的稀饭,免费给来饭店的顾客品尝,客人们吃后个个赞不绝口。李姐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心里明白:过不了多久,只要客人一传十,十传百,小店的生意会好起来的。果然,一周之后,小店的客人比原来多了几倍,且点名要品尝那些特色稀饭,每天客流量上百人次,营业额竟达到了2000元—3000元左右。如此之多的顾客,增添了夫妇俩的工作压力,每天他们忙得只能吃两顿饭,晚上又要准备第二天熬稀饭的原材料,一直要忙到凌晨一二点才能睡觉。那时李姐夫妇俩就睡在店铺里用长木凳拼凑起来的“床”上,这样的生活过了一年,由于长时间劳累,李姐得了肩周炎。
日益增多的顾客让李姐夫妇感到力不从心,李姐又开始盘算起来。10天后,李姐投资10多万元将一个2亩大的农家大院装饰得焕然一新。新店开张,生意没有受到影响,每天来吃稀饭的人还多了起来,有时大院前面密密麻麻地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经过一段时间的揣摩实践,夫妇俩把稀饭由原来七八个品种发展到20多个品种。丈夫还请了许多老中医出主意,开发出“开胃健脾”稀饭、“清热解毒”稀饭、“美容养颜”稀饭等,琳琅满目的稀饭让顾客大开眼界。
2001年,李姐还清了所有欠债,还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她的名字也随着自己的稀饭飘香整个双流县城。
大学生创业**客人自己盛稀饭,热闹的场面让人误以为是在抢饭
面对生意上的喜人局面,李姐并没有满足。她心想:“每天有这么多人来饭店吃饭,主要是冲着特色稀饭来的,一定要保住稀饭这块牌子!”——只有注册商标才行。夫妇俩商量后觉得“李姐”的姓氏比较好记,便注册了“李姐稀饭大王”的名字。
2001 年10月,李姐又投资10万元将“李姐稀饭大王”迁到双流县一个足有3亩地的地方,聘请了50多名员工。“李姐稀饭大王”的生意兴隆,来吃稀饭的客人很多,服务员根本应接不暇,客人就自己动手盛稀饭,那蜂拥的人群围着几十口装满稀饭的大锅团团转的热闹场面,让人觉得仿佛是这些人在“抢稀饭”。“李姐稀饭大王”每天的营业额上升至1.7万元左右,一个月下来净*几十万元。
生意好了,李姐又有了新主意,她与丈夫商量:“干脆免费喝稀饭。”李姐把几种大众口味的稀饭改成了免费项目,营业额翻了一番。
由于客人比较多,前前后后,李姐在自己的“李姐稀饭大王”共拾得手机30多部,她将这些手机全部交还给了失主,客人都说:“在‘李姐稀饭大王’吃饭放心,只要在饭店掉了东西,李姐准会给你找到。”
如今,李姐靠自己的诚实和热情终于将自己的“稀饭”做大了,在双流县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双流来,不吃‘李姐稀饭大王’等于没有来双流。”而现在“**富姐”李姐又有了新想法,她想学习饭店管理方面的知识,准备到成都市内去开个“李姐稀饭大王”的分店,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她家独特的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