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延安市*****组织召开的“为民服务进行时”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延安市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雷广群就延安新区**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通报。
延安新区自2012年4月17日开工以来,按照“科学论证规划、打破常规推进、严格管理控制”的工作思路,发扬艰苦奋斗、廉洁**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新区建设发展,经过4年多的不懈努力,新区雏形初步显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目前完成一期岩土工程及71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262.19亿元。
新区建设工作基本情况
一前期技术论证充分扎实。延安新区建设是目前世界上湿陷性黄土地区“平山、填沟、造地、建城”规模*大、难点*多、情况*为复杂的岩土工程之一,主要技术难点有两方面:一是黄土的湿陷性及与其相关的地下水稳定问题;二是岩土工程填方区稳定性及对建筑物的承载能力问题。为充分论证新区岩土工程的可行性,**新区建设****,先后邀请了陈祖煜、张苏民、龚晓南、林在贯、顾宝和、蒋作舟、殷跃平、王铁宏等70多位在国内外具有学术**的**学者,其中包括两院院士、*批国家工程勘察设计**、规划**以及在三峡大坝等国家**工程建设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仅岩土工程就召开了26次评审论证会议。
为进一步掌握岩土工程施工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2015年8月,又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质所伍法权等7名**对新区(北区)一期综合开发工程实施效果后评价报告进行**评审。2015年9月,受国土资源部委托,省国土资源厅邀请了岩土工程、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程经济等方面的9名**(其中2名由国土资源部指定),对延安新区北区一期综合开发工程暨低丘缓坡试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了评审。多次反复的科学论证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城市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为工程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规划编制管理逐步加强。始终坚持把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作为新区建设的前提,按照“依托老城、沿川展开,整流域治理”的原则,划定了新区北区、东区和西区三个片区,规划控制面积78.5平方公里,土地整理后实际可建设用地45平方公里左右,规划承载人口40万左右。先行实施的新区北区规划控制面积38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2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万人,目前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全部完成,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划成果体系。按照中、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区北区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为目标,在原有规划体系基础上,全面整合策划、规划、设计内容,对规划进行全面优化提升。
三岩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2012年4月17日岩土工程开工以来,完成挖方3.1亿立方,填方2.6亿立方,造地面积24000亩;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建设速度服从质量”原则,认真执行8大类24项479条管控制度和16个规范操作流程,严把工程质量关,岩土工程经受住了2013年强降雨的考验。经过持续不断的监测数据表明,北区岩土工程平均沉降速率已由工后第一个月的10.8毫米逐步降为工后第15个月以来的2.9毫米,多数填土厚度小于30米的区域已趋于稳定,预测填方厚度较大区域工后3年左右也将趋于稳定。
四**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按照“民生新区”的理念,在规划和建设安排中优先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和棚户区改造、受灾群众、山体居民安置等保障性工程,注重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功能配置。一是贯通新老城区连接道路,先后完成了核桃树塔、杨家岭、尹家沟、杜家沟等连接线工程,打通了新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与老城区的道路连接;桥沟连接线已具备通车条件,东十里铺连接线预计年内完成主体建设并具备通车条件;二是市政道路快速推进,东方红大道、轩辕大道、中环大道等23条、62公里的市政道路建成通车,11条新建市政道路启动建设;三是市政配套设施同步建设,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七通一平”市政设施基本配备到位,6公里的综合管廊基本完工;四是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快速推进,为民服务中心完成了周边环境打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并已入驻办公,延安大剧院建成投用,居民小区直饮水项目部分完成安装,公共自行车系统投入使用、公交线路全线开通,垃圾中转站、分布式污水处理试点等项目快速推进;五是绿化和景观打造成效明显,新区累计完成高边坡及山体绿化4900余亩,对尹家沟、杨家岭、杜家沟及5500余亩的场平区进行了全面绿化,东方红大道、轩辕大道、中环大道等23条市政道路景观绿化打造基本完成,种草、植树达到了全覆盖,植被恢复和绿化工作初见成效;文化公园10月初完成建设,北山公园、长青路山体公园、鲁艺生态公园、市民公园等公园、广场建设加紧推进;六是拆迁安置房和商品房项目稳步建设,总建筑面积251.6万平方米的廉租房、棚户区拆迁安置房、商品房全面封顶,今年年底前陆续交房,总建筑面积38.6万平方米的两个商品房住宅小区也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七是征迁工作顺利推进,按期完成了杨家岭、尹家沟、桥沟等15个村8000多户群众的征迁工作,拆迁面积55.1万平方米,搬迁了6000多座坟墓、30多座庙宇、200多口油井,为新区建设发展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随着基础设施项目的快速实施,预计到今年10月份前,新区的主要市政道路将全部投入运行,城市路网框架全面形成,水、电、气、暖、网等设施配备到位,群众入住全面展开。
五社会事业初见成效。新区第一高级中学、第一初级中学、第一小学已经全面建设完成投入使用,第二小学、第二初级中学、第三小学、第三初级中学启动建设,6所幼儿园开始实施装修工程,**明年秋季具备开园条件。按照“标准高、理念新、机制新、人性化、管理严、国际化”的办学理念,高标准聘用教师、创新办学理念、严格学校管理;6月底,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新区全科门诊揭牌成立;设置床位1000张的中医院迁建项目主体封顶,预计2017年建成投用,届时可满足入驻新区群众的就医需求;总建筑面2800平米的3个新区图书阅览中心年内开工建设。
六土地出让和招商引资进展顺利。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按照“规模可控、结构科学、封闭运行、自求平衡”的思路,科学规划新区资金盘子,截止目前,累计到账资金188.6亿元。2014年以来,新区的土地出让逐步展开,共出让土地2480亩,可实现收益42.5亿元,实际到账19亿元。招商引资方面,积极参加了历次西洽会,不仅展示了新区形象和美好的发展前景,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招商引资效果,锦绣东方商业、盛世花园、锦绣龙城等一批招商项目落地并已开工建设,大明宫建材家居生活广场、中国供销延安市农产品物流园农副品交易中心、碧桂园房地产等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从2014年实行财政封闭运行制度以来,新区通过招商引资、融资和土地出让,基本实现了资金正常运转。
当前工作进展情况
2016年,根据新区建设发展实际,计划实施**建设项目80个,项目总投资32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00亿元(包括续建项目23个,总投资135.63亿元,新建项目57个,总投资188.9亿元),截止目前,新区开复工项目56个,目前已完成投资60.9亿元。包括PPP项目5个,总投资46.2亿元。新区在规划提升、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是不断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按照“大生态、大森林、大绿地”的建设理念,遵循大疏大密、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格局,打破围合式布局模式,全面构建开放式街区、社区、绿地。“双创”中心、环山自行车赛道、慢行系统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有序推进;大剧院周边功能区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完成,经过公开竞选,中国建筑设计院正在对方案进行深化;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已初步确定了定位及发展方向,新区旅游项目策划正在加紧规划。
二是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按照完成100亿投资的年度目标任务,我委在年初对项目建设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各个项目的推进任务,并适时组织开展了“五比五创”劳动竞赛、大干三个月等项目推进活动,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月评比月通报月考核,取得显著成效。4月22日,举办了延安大学新校区建设启动暨新区项目建设集中开工仪式,8月28日,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在新区开工建设。目前,二期岩土工程东十里铺片区已开工,年内全面开工;商品房小区已进入收尾阶段;综合管廊已完成主体工程及管道、支架安装;11条新建市政道路全面开工建设,在10月底前全部具备通车条件;东十里铺棚户区改造、新区保障性住房项目进入主体施工,文化博览中心、“双创”中心、环山自行车赛道(转战陕北体验路线)、慢行系统等**项目建设正在积极推进。按计划,10月底新区开工率达到100%,完成投资90亿元,12月份完成投资100亿元。
三是精心组织实施征地拆迁。宝塔区高度重视新区拆迁工作,成立了以宝塔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新区北区二期征地拆迁领导小组、三产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拆迁群众回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有力支持了新区的征迁工作,目前小沟村的征迁全面完成;东十里铺道路项目涉及的89户全部拆迁完成,砖瓦厂涉及的172户已签署协议117户,拆除62户;杨家湾完成勘丈50户,已搬迁48户;炭窑沟、流水沟等村征迁工作全面启动,现已开始堪丈。
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2016年是新区由建设期全面转向“建设管理并重”的一年,下一步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刻领会中、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市**关于新区建设发展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中国第十一届艺术节开幕、拆迁安置群众入住新区、规划提升、项目建设等工作,真抓实干,稳步推进新区建设发展。
一以规划优化提升为措施,切实抓好规划管理工作。按照“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发展思路,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土人、澳大利亚PDI、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西北设计院等高校与知名规划设计院的合作,积极与新加坡刘泰格博士设计团队的沟通对接,选择国内外水平高、业务精的优秀规划设计团队,细致深入的研究论证,进一步提高、完善新区北区的专项、专业规划、重要地段和关键节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景观设计,使新区的规划符合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规律,适应城市长远发展的需求,适应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需要,满足和方便老百姓生产、生活的需求;严格把握好规划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加强规划的公开性,广泛征求意见,真正让市民参与到新区的规划中来,既集思广益又强化监督;加强规划审批和规划执法工作,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规划如法,执法如山的理念,坚决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保证规划得到切实的执行。
二以质量安全为关键,全力推进**项目建设。项目管理中,将进一步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审批进度,紧盯**建设项目和年度投资任务,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严格按照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监测“五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坚持一手抓质量、一手抓进度,严格管控施工过程,明确责任,将工作落实到人,工期细排到天,严格量化考核,发扬持续奋战、全天候作业的作风,**新区道路、市政配套设施、安置房、保障房、学校、主题公园等项目按期完工。
三以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为引领,完善城市功能。市政设施配套到不到位,事关城市正常运转,特别是当前为民服务中心已入驻办公,还将面临10月份中国十一届艺术节开幕,群众回迁入住等情况,市政设施配套更要卡好时间节点,快速推进。今年,贵人峁隧道主体工程完成60%,长征北路、必成路、观光环形慢行步道等9条市政道路年内完成部分土建和基础工程;综合管廊竣工;城市资源管理中心、光网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智慧交通(一期、二期)、智慧安防(一期)、智慧社区建设基本完成;供水工程完成,并按要求全部配套到位;供电、通信、网络年内实现全区覆盖;供气工程完成并全部按要求配套到位;按照远期采用“热电联产”供热,近期采取分布式能源和壁挂炉相结合的方式,**10月份前供暖设施投用;杜家沟垃圾转运站、2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按照城市发展要求尽快完善公厕配备。
四以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基础,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公共服务设施是群众生产、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保障,要坚持民生项目优先原则,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管理运营好延安大剧院,**中国十一届艺术节顺利开幕;加快学校建设工作,新区第二小学、第二初级中学年内完成基础工程,第三小学、第三初级中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布点规划,优化学校设计,提升完善学校功能;按照分步实施的思路组织好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建设工作;启动新区滑雪场建设,力争滑雪场一期今年冬季投入运营;积极争取社会资本投资新区宾馆、酒店建设,对已开工的酒店建设,加快施工进度,**2017年具备开业条件;高标准打造商品房、安置房和保障房小区的社区,完善社区功能,提升社区配套水平,积极推进休闲、运动、文化、购物、社区图书阅览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更加便捷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服务全面”的社区服务新格局。
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尽快提升城市形象品位。生态文明建设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要严格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全力推进绿化和植被恢复,对裸露的高边坡和填方区采取种草、栽植灌木及常青树种等措施进行绿化,**今年新区所有裸露区域绿化全覆盖;完成市民公园、文化公园、长青路山体公园、北山公园、鲁艺生态公园和部分社区公园主要苗木栽植和部分景观打造;加大扬尘治理工作,采取喷雾、洒水、指定施工车辆行驶路线、硬化临时施工道路和围挡施工区域等手段,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切实提升新区整体环境水平;注重景观规划,着力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居住环境;认真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积极争取中、省支持,实现吸水、蓄水、净水目标,并科学合理打造景观水系;在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设计和建设中渗透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发挥陶冶居民心性的作用,力争展现新区良好的对外形象。
六以大数据产业园和“双创”工作为发力点,全力抓好产城融合工作。按照初步形成的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建设宜业城市;加快推进“双创街区”策划及设计方案,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10月份启动运营;做好华为、黑石、润杨等集团的引导与服务,紧盯正在对接的陕西卓雅延安妇女儿童医院、大明宫建材家居生活广场、中国供销延安市农产品物流园农副品交易中心、碧桂园房地产等项目的服务环节,协助企业解决好落地问题,**成熟项目能在今年开工建设;遵从“新区就是景区”理念,挖掘自身旅游资源,结合新区周边山体公园,打造环山自行车赛道(转战陕北体验路线)、冰雪项目等创新型旅游产品,拓宽旅游产业发展方式;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完成好年初制定的1000亩土地出让任务。正确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客观实际,加大融资力度,保障新区建设资金运转正常。通过招商引资、土地出让、商业项目开发等推进新区的产城融合,实现入住百姓“安居乐业”。
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先行先试、勇于创新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区改革创新,构建开放型发展模式,用创新、开放提升新区的影响力。全力推进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新区机构**运转和干部队伍建设打好基础;创新社会管理,建立**运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以强化服务业、非能源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产业链高附加值化、产业发展市场主导化、产业融合创新化,切实推进项目投融资建设PPP模式,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新区,强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延展大数据产业链条,切实增强新区创新驱动力和产业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