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创业是为了让人生更有意义

2015-05-21来源 : 互联网

李开复,祖籍四川,1961年12月3日出生于台湾省新北市中和区,中国台湾人,现已移居中国大陆北京市。[1]

李开复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他是一位信息产业的经理人、创业者和电脑科学的研究者。曾在苹果、SGI、微软和Google等多家IT公司担当要职。2009年9月从谷歌离职后创办创新工场,并任董事长兼*席执行官。

2013年9月,李开复对外宣布罹患淋巴癌。

2013年10月21日称*近化疗后身体检查结果有几项指数未降反升,需要更加严格的遵照医嘱,专注于*疗和休养。不得不大幅度减少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

2015年2月13日,据创新工场联合创始人王肇辉的朋友圈状态显示,李开复在患病离开北京17个月后回到了创新工场的北京办公室,与员工进行交流。

当今中国大陆,李开复俨然是成功学的另一种说法。

从“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到创办创新工场,从奔走中美之间到**回到中国,这个来自台湾,中等身材、半框眼镜、时刻面带微笑的中年IT**,为中国青年人总结出“成功关键词”。

热爱与责任

1990年,李开复**次有机会到中国,在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讲学时,他发现学生们都很聪明、好奇、勤奋,但是他们身边资源的缺乏和教育体制的落后令他震惊。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碰撞使李开复感到使命重重。

时隔8年,李开复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身份来到北京。因为工作原因,李开复接触了国内许多高校的大学生。“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朝气与活力,也看到了不安和躁动。”

曾经有一个学生写信说到:“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自己所谓的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我不知,简历该怎么写,若是以往我会让它空白。*大的收获也许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这段文字后来被李开复在很多场合反复引用,后来又被他写进给大学生的信《大学要学什么》中,“大学期间,有许多学生放任自己、虚度光阴,还有许多学生始终也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向。当他们被**次补考通知唤醒时,当他们收到**封来自应聘企业的婉拒信时,这些学生才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前途是那么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为时已晚……我希望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思想和方法上的帮助。”

从此,他开始关注祖国大陆的大学生,与他们分担,同他们分享,为他们分析,以自己*一无二的案例去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他们同样****的成功。通向未来的路,比学业更重要的是方向,而*终决定人生向何处而去的,则是天性中的禀赋和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自己就是沿着一条这样的路而来。

1973年11月,李开复来到美国。在橡树岭读中学,在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他接受了基本完整的美国教育。顺顺利利的读书经历背后,是李开复曲曲折折的选择过程。初入哥大,李开复毫不犹豫地填报“政*科学”专业,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却发现这个专业完全不适合自己。大学一二年级,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徘徊在B和C之间,平均分降到2.9。

曾经的梦想在现实面前成为一地碎片,李开复意识到,自己急需找到自己的*爱。偶然在学校计算机房打工的机会,让他发掘出一个痴迷计算机的自己。不仅乐在其中,而且颇有天赋。当能力与机遇相匹配,热爱则是理所当然。

美国的大学,大多有着简便的转系制度,经过慎重考虑,李开复*终坚定地转到计算机系,很快一鸣惊人。他在自传《世界因你而不同》中,用著名记者怀特·霍布斯的话诠释成功:“成功就是当你醒来,不论身在何处,不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这个工作比你个人伟大、神圣。你迫不及待地要起床,跳进它的怀里。”对计算机的这种热情,激励李开复当年投奔这一新兴领域。而且在专业课“可计算性和形式语言”中,他考了前无古人的满分。

大学三四年级,李开复就开始和研究生一起选修硕士、博士课程,接手各种各样的项目。在此期间,他在“自然语言处理”课上提出挑战“图灵试验”,也就是以计算机程序模拟人的表现,*高境界是使人无法辨别真伪。

这段经历开启了李开复日后专攻语音识别系统的征程。没有人逼迫,一切奋斗都发自内心,而学校教育需要做的是,为一粒种子提供生长的土壤。这段经历深深镌刻在李开复心中,不仅成为记忆里*美的风景,而且直接铺垫了他今日的成功。

2004年,李开复创建“开复学生网”(现名“我学网”),初衷就是“帮助学生帮助自己”,而不是替代任何人寻求成功之路。

选择与坚持

博士毕业留校起,一直到创办创新工场之前,李开复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当教师并成为*年轻的副教授,而后经历苹果、SGI、微软、谷歌四家顶级公司的高管生涯。一直行走巅峰,到底有怎样的*到之处?

李开复的回答是:“追随我心。”

1983 年10月,李开复读博士期间走进语音识别的世界。开始和导师瑞迪教授一起探讨语音识别领域里现有的成果以及如何突破的可能性,瑞迪说,“你来做一个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系统吧。”让电脑识别不同人的语音,当时在世界上是一个无解之谜。而且,当时导师瑞迪已经向美国国防部立项并成功申请了大笔经费,但是正在此时,李开复在研究思路上与导师产生了分歧,坚持自己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还是遵从导师的思路?彷徨许久,*终李开复跟导师直接表明想法,希望“以统计学来解决这个"不特定语、大词汇、连续性语音识别"”。虽然导师并不赞同,但是还是支持了他。之后三年半,李开复每天中午一点到凌晨两三点,每天18个小时、一周六天进行科研工作,把语音识别率从起初的40%提高到80%,*终飙升到96%。他为自己的语音识别系统取名为斯芬克斯,并在导师的支持下参加了 1988年度世界语音学术会议,撼动了整个学术界。

标签: 语音 导师 工场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